中国美术片导演。将中国动画从学习模仿他国动画的模式中带出,水墨动画片的创造者之一。广东中山人。 特伟原名盛松。生于上海。肄业于上海尚贤中学。 1935年后曾专门从事****漫画工作。 1941年由**至香港,参与组织新美术会,为《华商报》编辑《新美术周刊》。同时出版《特伟讽刺画集》和《风云集》。***战争爆发后返回内地,在桂林、**等地参与举办《香港的受难》画展。 1944年在云南参加抗敌演剧第五队。 1945年后在云南任中学教师。 1947年再度去香港,参与组织人间画会,同时在《群众周刊》上连载长篇漫画《大***》。 1949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负责组建美术片组。 1950年该组迁至上海,并于1957年建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,任厂长。作品奖项 他的代表作是《好朋友》、《骄傲的**》、《小蝌蚪找妈妈》、《牧笛》和《金猴降妖》等。其中《骄傲的**》是中国美术片民族化的开端;而水墨动画片《小蝌蚪找妈妈》则开辟了一种新的美术片样式,于1961年获瑞士洛迦诺**电影节短片银帆奖,1964年获**戛纳**电影节荣誉奖, 特伟1978年获南斯拉夫萨格勒布**动画片电影节一等奖,1981年获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**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;《牧笛》1979年获丹麦顾登塞**童话电影节金质奖;《金猴降妖》1986年获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。*****获美国第届*****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;水墨动画片《山水情》于1988年获首届上海**动画电影节**、*****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、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,第一届*****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,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**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;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**电影节最佳短片奖。为表彰其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,*****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。创作生涯 特伟从**漫画开始,一直走在**的宣传前沿,在战争的洪流中磨练 特伟作品出积极主动,坚毅不屈的精神品质,并将这种可贵的抗争和奋斗精神全情投入到美术片事业中,开创出一片新中国动画的崭新天地。 1955年,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《乌鸦为什么是黑的》,在***动画电影节上获奖,然而评委们却误以为该片是苏联的作品,这使特伟对“苏联模式”的热情降了下来,思考起摆脱模仿的创新之路。 1956年,特伟提出“探民族风格之路”的口号,并且身体力行地将这个主张贯彻在他执导的《骄傲的**》中,把**的造型脸谱化,动作也揉入了京剧舞台元素。为了这部影片,特伟率领创作人员到绍兴大禹陵体会古时情调,并请来了著名作曲家陈歌辛为影片作曲,陈歌辛把琵琶的经典曲目《十面埋伏》中的片断融入画面,表现**四面楚歌时的彷徨与悔恨,水**融,令人耳目一新,为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片打响了第一炮。从《骄傲的**》到《金猴降妖》,特伟的民族主义主张一以贯之。 1960年特伟把水墨画的技法与风格引入了动画电影。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动画片《小蝌蚪找妈妈》,将当时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,震惊了**动画界。中国水墨画艺术经过**历史的锤炼,风格独树一帜,擅于用“写意”和“神似”等手法体现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民族风格,在**上享有盛誉。影片成功地将之与动画巧妙结合,每一个场景都是一幅出色的水墨画,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,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蝌蚪、青蛙、虾、蟹等小动物栩栩如生地在银幕上动起来,角色的动作表情优美而灵动。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,水墨自然渲染,浑然**,产生墨迹浓淡有致、笔法虚实相辅的效果,打破了历来动画片“单线平涂”的制作方法,意境优 特伟作品美、气韵生动,使动画影片意蕴深远,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艺术审美价值。特伟先生作为艺术指导,功不可没。水墨动画片的摄制工序极其繁复,光是用在摄影摄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时间,就足够拍成四、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,是创作集体以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创造出来的奇迹,当时的***长茅盾为之题词“创造惊鬼神”。 《小蝌蚪找妈妈》和《牧笛》(1963年)这两部水墨动画片问世之后,受到国内外一致赞美,获奖连连,**《世界报》在评论中说:“中国水墨画,景色柔和,笔调细致,以及表示忧虑、犹豫和快乐的动作,使这部电影产生了魅力和诗意。”美国的一位学者也赞扬说:“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”,中国动画在世界范围初露锋芒。二十多年之后,《山水情》再起水墨风云,依然举世瞩目。 水墨动画片是特伟成功开创的一个新片种,此外,他还大力支持其他片种的创新。万氏兄弟之一的万古蟾,早在香港时就曾有过制作剪纸片的设想,并为筹措资金,四处奔波,可是谁也不敢冒这个险。1956年,他回到上海**了美影厂,立即得到厂长特伟的大力支持,经过不断的试验,艺术家汲取了中国皮影艺术和民间窗花、剪纸等艺术特色,创造出第一批动画片的剪纸人物。《猪八戒吃西瓜》终于在1958年诞生了,从此再度开创了中国动画片的一个新品种。继而拍摄的《渔童》、《济公斗蟋蟀》和《人参娃娃》使这一片种得以巩固和发展,1963年摄制的《金色的海螺》,在艺术和技巧上达到新的高度。虞哲光于1960年首创折纸片《聪明的鸭子》,是在儿童折纸和手工劳作基础上加以改造、演化而成的,造型与表演夸张简练,节奏轻快活泼,与 特伟作品仅有二度空间的剪纸片相比,它具有三度空间的特点,立体感更加鲜明,以其轻巧、灵活和稚气的特点,极受幼儿欢迎。 原有的木偶片方面也是精品迭出,大放异彩。特伟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首任厂长,摆脱模仿,力主创新,数十年中积极拓宽动画片种,坚持走民族化道路,掀起百花齐放的**,产生了《****》、《哪吒闹海》等一系列经典作品,*****后,特伟在召开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上重申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主张,并著文《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术电影》(《百科知识》 1981.1)鼓励创新,正是这条民族创新之路使中国动画走出一片**的新天地,确立了“中国学派”在世界动画中的重要地位,特伟可说是新中国动画的奠基人。为表彰其美术电影艺术创作的成就,*****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节荣誉奖。特伟先生还是至今唯一获得ASIFA(世界动画学会)的终生成就奖的中国人。2004年8月22日是特伟先生90岁寿辰,在动画事业亟待振兴的今天,回顾他为中国动画立下的丰功伟绩,展望中国动画的未来,我们可以发现,摆脱对日美动画的单纯模仿,走民族化的创新之路依然是个关键,相信中国动画将沿着这条充满智慧的道路继续前行,发扬五**的优秀传统文化,结合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,与时俱进,在世界动画之林异峰突起,再掀波澜。